广州艺考培训机构多芬传媒音乐舞蹈培训学校

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传媒编导培训专业

课程中心

播音主持培训专业
摄影摄像专业
影视表演专业
现在行动,三个月后... 你将彻底改变!
最新文章
更多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艺考培训真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题乌江亭
来源:广州编导艺考培训 | 作者:广州编导艺考培训 | 发布时间: 2019-04-21 | 13567 次浏览 | 分享到:
广东省2019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基础知识古诗词赏析 题乌江亭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艺考培训真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题乌江亭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艺考培训真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题乌江亭 


一、简答题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题乌江亭阅读下面诗回答问题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题乌江亭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3、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观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题乌江亭解析

    1、这首诗的作者是杜牧


    2、该诗讲述历史事件为 项羽乌江自刎。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3、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是可取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题乌江亭解析
广东编导专业统考真题 题乌江亭赏析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这首小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无面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的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它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从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评、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些诗,是因为他标新立异,也说明历史是复杂的,从多维的角度来看,有许多所谓定论是值得商榷的。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羽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从来,决矣。”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人们之所以喜欢这首诗,主要是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饶的精神,是可取的。

 

本文主要内容为:广东编导专业统考艺考培训真题训练古诗词赏析题乌江亭



推荐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