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培训视听语言光的分类
1、按光的性质可分为:
直射光:
直射光具有发光强度高,有明显的方向性,照射物体时,明暗面对比强烈,界限分明过渡层次少,有清晰的明暗交界线,投影实而鲜明,而且光质较为强硬,所以,在影视中,直射光又叫硬光。硬光适于用来表现景物的轮廓形态、立体形态、粗糙物体的表面质感以及某种特定的大反差戏剧效果和人物的心理描写。
散射光:
散射光的光质柔和,没有明显的方向性,照射物体时,受光面与背光面之间过渡层次较多,没有鲜明的明暗交界线,光照平柔,也没有鲜明清晰的投影。因此,散射光在影视中被称为软光。由于软光具有柔和的特性,它适于用来表现影物所固有的色调反差,以及表现人和物的柔和平滑的表面质感。
2、按光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
主光:
在拍摄一场戏或一个镜头时,表现主要光效的光为主光,即在确定被摄对象的造型形象中起主要作用的光线。主光是塑造环境和刻画人物的主要光线,它决定环境光效的特征、光影结构和人物形体的塑造,主光又叫造型光。前面提到的各种光位、各种性质的光都可以做主光使用,只是完成的造型效果不同。一般常用的主光以直射光从顺侧位照射居多,因为这样的光生活中常见,如太阳、灯光多在人的上方。它又能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和质感。主光必须有光源依据,是直接来自环境中的主要光源。主光产生的影子,是画面中唯一允许存在的影子。主光是摄影师和照明处理光线时首先考虑的光线。当主光确定之后,也就决定了画面光效和气氛。主光的光位、强度确定后,与不同亮度的副光配合使用可创造画面不同的软、硬调子,不同的反差,不同的光线气氛和效果。
副光:
也叫辅助光,是照亮未被主光照到的背光面的光线,对主光起辅助作用,它决定景物阴影部分的质感和层次表现,帮助主光塑造形体。
副光一般用散射光照明,不能在物体上形成影子;副光可提高被摄体阴影部分的亮度,冲淡多余的投影,但它必须保持主光形成的明暗关系。若超过了主光的亮度就破坏了主光在画面中的光效;副光要保持阴影的光效。传统的副光一般都是来自摄影机方向。自然光效法的副光是以环境反射光作为布光依据的。在自然环境中,如果阳光做主光,则天空光和地面环境反射光是副光的依据,在室内,墙壁、家具等环境反射光是副光的依据。副光可以有色度,它由环境色彩所决定。
主光亮度确定以后,副光亮度的强弱、与主光形成的明暗对比的变化可以改变景物的反差、确定画面影调的软硬,造成不同的光线气氛。主光与副光形成的亮度比值叫光比,光比是确定画面影调性质和光效气氛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照明方法中,光比是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一部影片(电视剧)或一场戏中,光比确定后一般不要轻易改变。它是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或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在现代的照明方法中,光比的处理不再那样严格,它是由光线状态所决定的。
轮廓光:
使拍摄对象的边缘轮廓明亮的光线。轮廓光属于逆光,能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增强立体感,空间感。
背景光:
是专门用于照亮背景的光线,主要作用是使被摄体在背景中得到明显的表现。背景光可以有效地烘托主要对象,还可以表现特写的环境、时间。
3、按光的方向可分为:
水平方向:
顺光:
灯光高度与摄影机高度相接近、相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相一致,为顺光,也叫正面光。
顺光照明的特点:物体被均匀照明,只能看到受光面(亮面),看不到暗面(背光面),投影被自身遮挡,有利于消除不必要的投影;层次平淡,对象具有暗轮廓形式;画面色调、影调主要由物体自身的色彩和明暗层次所决定,能很好地表达物体的固有色,但这时景物本身色彩的选择、明暗的配置十分重要;能冲淡被摄体的皱折,不能表现出物体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不利于表现被摄体的立体感、质感,也不利于拍摄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景物空间感不强,画面显得平淡,没有起伏,所以有时又叫做平光。
一般多用散射光做正面辅助光照明,或用小聚光灯做修饰光使用。有时也做主光用,获得影调柔和的造型效果。正面光常常用在高调画面的光线处理中。
前侧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45度左右角称为前侧光或侧顺光、斜侧光。
前侧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具有较大的受光面和较小的背光面,能产生明暗过度的影调层次,既能看到物体的全貌又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有利于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质感和形态感;前侧光照明下景物会产生投影,处理得好可丰富画面构图。一般多用直射光从侧顺光光位作为处理人物的主光,或修饰景物、人物的局部。前侧光是摄影艺术中运用最多的光线。
侧光:
光源投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角的光线为侧光。
侧光的特点: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和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虽然物体看不清全貌,但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成分显著,画面的立体感较强。如果被摄体是粗糙的表面,在侧光下可获得鲜明的质感。有时它能夸大表面粗糙不平的结构,造成强烈的造型效果。侧光做修饰光使用时,能突出对象局部细节和形态,如修饰服装的光线就是如此。
利用侧光照射景物明暗反差大,缺乏明暗过渡的、细腻的影调层次,一般不用它表现正常的人物肖像,但必要时可以用来拍摄某些特殊光效、创造特定的光线气氛。侧光的运用要注意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亮度比值,即处理好光比。
侧逆光:
又称后侧光、反侧光,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35度角左右的光线为侧逆光或者后侧光。
侧逆光照明的特点:被摄体大部分背向光源,受光面呈现为一个较小的亮斑,或勾画出对象的轮廓形态,使之与背景分离,有利于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在造型上能使画面增加一块亮斑,加大景物亮度范围,使画面生动活泼;表现人物时,一般需要加正面辅助光。若用侧逆光做主光,辅助光不可超过它的亮度,否则会造成虚假的人工痕迹。
逆光:
光源的投射方向和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成180度角左右为逆光,又称背面光、轮廓光。
逆光照明的特点:物体在逆光条件下只能看到背光面而看不到受光面,缺乏立体感和质感表现,但物体有明亮的轮廓光照明,可勾勒景物的轮廓,使景物的轮廓形态鲜明;在造型中,逆光能使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主体突出,适合表现多层景物和大气透视效果,使画面空间感加强;拍摄人物肖像时,可用逆光修饰人物;拍摄特定艺术效果的环境或肖像时,正面补助不同亮度的散射光照明可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关系,造成景物的剪影、半剪影等不同效果。近年来由于胶片的宽容度和摄像机的动态范围的提高,人的面部处在暗部也能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和影调层次,因此人们结合内容使用逆光做主光,拍摄人物肖像可获得更为生动、自然的银幕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逆光条件下的景物背光面主要受蓝色的天空散射光和彩色的环境反射光照明。在现代的影视技术条件下,可以充分再现出背光面的色彩,所以逆光条件下拍摄能使画面色彩丰富,这也是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愿意在逆光条件下拍摄的原因。
如果逆光没有显出被摄体的细节,形成黑影,就称为剪影。剪影能充分展被摄体的形体特征,将形体与背景生动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形体是语言,背景是语调,而这种语言有时无声胜有声,任凭创作者去揣摩和体会,这也就是剪影的妙处所在。
垂直方向:
顶光:
从被摄体上方投来的光线为顶光,当光源的高度超过60度以上时就成了顶光光效,又称蝴蝶光。
顶光照明的特点:顶光下的环境,水平面照度较大,垂直面照度较小,形成较大明暗反差,画面缺少明暗过渡的中间层次,造成硬调效果;拍摄肖像时,头顶、眉弓骨、鼻梁、颚骨、上颧骨等部分明亮,而眼窝、鼻下、两颊处等较暗,眼窝下陷,颧骨突出,形成骷髅形象,丑化人物,造成异常感觉。非有特定的造型要求,一般要避免使用顶光拍摄人物肖像。用顶光拍摄人物肖象时,多半都是为表现特定的光效,或烘托某种特定气氛。如影片《一个和八个》中,多用顶光照明。
顶光是反常的光线,但是在自然光效法中,只要把光比处理的合适,不一定形成反常效果,有时能表现出自然光的真实效果。
脚光:
从被摄体下方投来的光线为脚光,又称骷髅光、魔鬼光。
脚光能使被摄体形成非正常效果,造成异常效果,同样属于反常光线,丑化人物形象;在自然光效法中,多用于表现特定的光效,如油灯、炉火、烛光等;或用于渲染特殊气氛,如恐怖、惊险,或丑化某一人物造型。
脚光也可用于作修饰光使用,修饰眼神、衣服或头发等。在拍摄玻璃柜、水池等对象时,脚光可增强被摄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4、按光的来源可分为:
自然光:
天然发出的光均称为自然光。从影视摄影的角度讲,可利用的自然光主要是太阳和天光。太阳是主要发光光源。太阳光除直接照射到地球上外,一部分光被大气层吸收,透过大气层再照射于地面,此光我们称为天光。近年来由于胶片的感光度的提高以及增感镜头的出现,摄像机的灵敏度不断提高,有时可直接拍摄月亮和月光下的景物,那么月亮也可以算为自然光了。此外,在阳光照射下,建筑物、墙壁等的反射光也属于自然光。
自然光的特点是亮度强,照明范围广而均匀。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远近、色温等往往不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光的强弱随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一年中,夏天光照最强,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长;冬季最弱,可利用拍摄的时间最短。日照强弱又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分为睛、阴、晦、雾、霾、雨、雪,其光照度也各不同。地理条件变化对日照强弱的影响也很大,如所处的经纬度不同,海拔高低的不同,其照度、色温也不同。海拔较高的地区,直射阳光较强,散射的天空光较弱,景物反差较大,天空暗蓝色。相反,海拔较低的地区,天空散射光较强,景物反差较柔和。靠赤道越近,日照度越强。在高山、平地、高空、海底所受光强弱也各不相同。
一天之内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黎明、日出、上午、中午、下午、日落、黄昏、夜晚等各种不同的光线照射情况,不同时期太阳光的特征各不相同。
日出和日落
当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到离开地面15度角之间的时间属于日出时刻;而当太阳西落,从地面15度角降到地平线以下的时刻称为日落时刻。日出和日落时刻光线特征基本相似,因此拍摄技术手段也相似。
此时的光线特征是:太阳透过厚厚的大气层到达地面,绝大部分的短波光(蓝紫光)被大气层吸收并扩散,形成蓝色的天空,所以天空光色温较高,亮度较强,只有波长较长的光线(红橙光)到达地面,所以此时的太阳呈现红橙色,色温较低,直射阳光减弱,温暖而柔和,被摄体的水平面(或者叫背光面)被高色温的天空光照明,垂直面(或者叫受光面)被低色温的太阳光照明,形成冷暖对比,画面色彩多变化;这时刻阳光较低,景物面向阳光的垂直面光线较强,照度较高。而水平面光线较弱,因此景物照度分配不均匀,形成明暗对比,物体在地面上有一个长长的影子。
这一时刻由于具有以上一些特点,是拍摄彩色片的黄金时间,而且时间比较短,光线变化较快(亮度和色温)不易掌握。一般只能拍摄一、二个气氛镜头。所以这一时刻被称作效果光时刻,也被国外一些大师称为“黄金小时”。
上午和下午
当太阳继续升起或下降,它对地面的照射角度为15度到60度之间,分别为上午和下午时刻。
此时光线的主要特征是:光线穿透大气层的行程较短,变化不大,被光线扩散的光线远小于日出日落时刻,因此直射阳光色温较高。这段时间较长,光线变化缓慢,照度和色温几乎不变,色温大约在5600K左右。景物中垂直面和水平面都受到均匀的照明,对人物面孔有良好的表现力,不会歪曲人物形象,因此在外景拍摄中把这一时期作为主要拍摄期或叫做正常照明时刻。
中午
时间继续前移,太阳上升,由上午60度角延续到下午60度角之间的时间为中午时间,这一时间近似垂直地照射地面景物,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使被摄体垂直面与天空形成强烈的反差。
传统的照明方法认为,中午的光线不利于拍摄。此时人物处于顶光照明,容易歪曲形象。一般情况下,这时不宜拍摄人物近景镜头。全景镜头只要景物合适,画面有良的层次,选择逆光拍摄还是可以的。比如,拍摄大面积的麦田,用顶光照明,可以得到良好的层次,只要注意处理好和天空的反差就可以了。
黎明与黄昏
由东方发白到日出之前这段时间称为黎明;太阳落山,地面景物依然可见,称为黄昏。这段时刻光线的特征是:太阳在地平线以下,阳光把高空的大气层照亮,地面景物被来自天空的散射光照明,景物处于深暗之中,失去了细部层次,只能看到概貌;光线分布不均匀,水平面较亮,垂直面较暗,一切处于朦胧之中;天空是最亮的部分,既是光源又是拍摄对象,这时天空和地面景物形成具大的反差,其亮度范围大大超出了胶片和摄像机的宽容度。拍摄时如果按天空曝光,地面景物将呈现剪影状态。
此时刻是拍摄夜景画面的理想时刻,摄影师常常用来拍摄夜景和选定气氛镜头。
拍摄外景主要靠自然光,人工光多作为辅助光运用。由于自然光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以创作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因此,摄影师需要注意观察、掌握自然光的变化规律,以便结合自己要创作的艺术形象选择运用。
人工光:
一切由人加工制造而发出的光均为人工光。如灯光、反光器(反光板、反光镜)。影视摄影中常用的灯光有白炽灯、碳弧灯、碘钨灯等。反光器又有全反射和漫反射等多种。
人工光的特点是发光强度低、照度范围小,因而灯光与被摄物体的距离远近对照射范围与强度大小影响极大,但它的亮度、照射角度、距离与色温完全可以人工控制和调节。运用人工光创造丰富的画面影调、塑造人物形象和不同的光线效果,可不受季节、时间、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可按创作者的艺术构想从容进行创作。但运用不当会使影像失真。
编导培训视听语言光的分类
热门搜索: 广州多芬传媒艺考培训 广州影视表演艺考培训 广州摄影艺考培训 广东传媒艺考培训机构 广州编导培训机构 广州播音主持 广州传媒艺考培训学校 深圳传媒艺考培训机构
戏剧影视表演 播音主持艺术 影视配音
导演与表演 空中乘务 服装表演
播音主持双语播音 播音主持粤语播音
播音主持影视配音 播音主持商务礼仪
艺考培训服务地区广州市 深圳市 中山 惠州 佛山 东莞 清远 汕头 揭阳 梅州 河源 潮州 湛江 茂名 肇庆 云浮 江门 阳江 韶关 汕尾 珠海传媒艺考培训班 艺考大学招生
音乐艺考班 音乐表演班 钢琴表演班 声乐表演班 民乐表演班 录音艺术班 作曲艺考班 流行乐器演奏 流行演唱 音乐教育 音乐学 乐器修造 艺术管理
舞蹈艺考班 舞蹈表演 舞蹈编导
舞蹈教育 体育舞蹈 民族民间舞蹈
音乐考研班 传媒考研班 作曲考研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