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人对这样的选择保持怀疑:上了警校,真的就能够一劳永逸吗?
在浙警官就读的三年,应届毕业生沈喆也看见了这种“确定性”背后的另一面。
尽管2023年浙警官的本省入警率高达95%,但人人都不想成为剩余的5%。警校内的省考,实际上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超人们所想,甚至已经“卷”到和社招难度相差无几。
沈喆做了一个统计,在今年通过省考顺利入警的同学中,有70%的人分数线已达到社招进面试的标准,四个专业400多名考生的分数拉下来,平均分约128分,最后一名与排名中间的同学,相差不过十几分。
毕业即入编,远不是考生们所想的那么轻松。沈喆发现,由于报考这些专业的同学们都有上岸的明确目的,且大家需要共同争抢学校内部的入警名额,同学们的关系会在省考那一年走向异化,校内的氛围也会越发紧绷。
沈喆备考时的书
“目之所及,都是对手。”备考后期,沈喆感觉焦灼的气息攫住了每一个人,包括自己。准备睡午觉时,他发现室友都已经起床,拎着包去了图书馆,他感觉自己也没法踏实地闭眼。
入校前,他觉得这么高的入警率,自己“怎么也不可能是剩下的5%”,但现在,这种能看见每一个“对手”的状态,让他再次陷于不确定的压力。自己好像怎么做,都有人比自己更努力。
同学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发现自己大一、大二时那些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备考过程中突然都有了“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一次,他看见室友在宿舍上网课,询问对方能否分享课程资源,对方支支吾吾,一会儿说“这个东西好像分享不了”,一会儿说“其实也没什么太大的用处”。过了几天他路过时,却发现室友仍在看这门网课。
沈喆理解同学们压力的来源。“上和下,两条路,对我们人生的改变是天翻地覆的。”
报考时,人们提及警校,都只会想到入警上岸的那批人,却鲜有人注意到,那些在校内也没通过省考的人去了哪儿。
考生及家长在“一切为了就业”的原则下,选择高度服务于就业的院校,却往往会忽略除了上岸外,学校再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
沈喆指出了“最优解”后隐藏的风险与代价。
三年里,他感受到自己的所学,都是为了成为狱警而设置。格斗、犯罪心理分析、犯罪心理矫正、狱内侦查等……一旦没有走上这条道路,这些知识和技能几乎就变得“一文不值”。
“考上你就是公务员,稳定高薪有保障。但如果没考上,你就是一个拿着专科文凭步入社会的人,什么知识技能都用不上。”
省考成绩出来时,沈喆怎么也想不到,那位“被淘汰”的同学是跟自己关系不错的一位朋友。平时在他眼中,这位朋友完全不是懈怠的类型,反而非常刻苦